威廉希尔williamhill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创办于1958年。
1995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湖南省首届重点专业。本学科中的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分别于2003年、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古代文学史为湖南省重点课程,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等5门课程为湖南省精品课程,汉语言文字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古典文学教研室、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是湖南省优秀教研室,拥有湖南省“湘西民族语言研究基地”、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基地”等四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近5年来,本学科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沈从文研究、土家语苗语研究、刘永济研究、里耶秦简研究,学术影响较大。
现有学术队伍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42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5人;博士26人(占比61%),硕士16人(占比39%),硕士生导师27人。本学科涵盖8个二级学科,目前,这8个二级学科带头人均已达到“双高”标准(博士,教授)。学科中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在国家级、省级学会中担任理事以上职务者19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8人。本学科学术队伍在年龄、职称、学位、学缘结构方面合理,高职称、高学历、青年教师多,拥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均接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研究基础坚实,发展后劲充足。
本学科因地制宜,利用湖南省民族语言研究基地、湖南省非遗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湖南省民族文化研究基地等四个省级研究平台,在沈从文研究、湘西土家语苗语研究、湘西濒危语言研究、湘西民族民间文艺研究、非遗保护研究、里耶秦简研究、大湘西作家群研究等领域,成果丰富,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鲜明。在强化基础研究的同时,注重将经典理论转化为带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动力。近5年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 项(居湖南省同类学科前列)。在《中国语文》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cssci论文59篇。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刊物多次转载,同行学者广泛征引,并被各级政府与决策部门采纳,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反响良好。总体而言,语言与文学两大板块的学术队伍、学术成果相对均衡。
人才培养将科学研究与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科研出特色、教学上台阶、人才创品牌。本学科将大湘西丰富独特的历史、语言、非遗等文化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开设了《沈从文研究》《土家语言与土家文化》《里耶秦简研究》《刘永济研究》等8门课程;引导员工关注武陵山区的文学、语言与文化,作为课题申报和毕业论文选题。遵循“平民大学”理念,为地方输送了一大批从事文化教育、新闻宣传、非遗保护、文化产业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战略上,既立足湘西,又放眼全国。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因材施教,既注重通才教育,也注重专才教育。近5年来,本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培养的研究生获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共126篇,其中CSSCI级别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1篇,省级科研成果奖3次,考上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多人。培养的本科生获得“挑战杯”全国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南省二等奖1次,获得省级老员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4项,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艺报》《当代文坛》《理论与创作》等各类报刊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出版作品集10余部。每届毕业生近70﹪获得各种荣誉称号,毕业生中有“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省三好员工”、“省优秀毕业生”,近年来,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本学科培养的人才基本功扎实,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很大一部分已经成为各自所在单位的管理骨干、业务尖子,构成了大湘西乃至湖南省文化、经济建设领域的主力军。
近5年来,本学科向省部各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强化科研条件建设,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条件保障。拥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基地”、“湘西民族语言研究基地”等四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科研仪器设备齐备,有苹果电脑、明基投影仪、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共180余台,总价值700余万元。图书资料丰富,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类相关图书约60万册;拥有综合性大学学报25种(3000册),民族大学学报10种(1200册),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艺术等学术期刊75种(4000册)。购买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20多个中外电子期刊数据库。本学科拥有自己的学术交流平台,定期出版学术集刊《从文学刊》。学校、学院每年从办学经费中划拨相应比例的经费用于条件建设,设立了“边城学术文库”专著出版基金,科研项目配套基金,高级别学术成果奖励基金,团队建设经费有保障。
近5年来,本学科举办了纪念《边城》发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新时代文艺与文艺理论的中国风格”高端论坛、“吉首鼓文化节”高峰论坛、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方言学全国学术研讨会、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田耳作品研讨会、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湘西地域文化与文艺创作研讨会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会议。本学科成员在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参加学术会议、进修、访学、讲学多次。本学科与日本北海道大学、美国圣若望大学合作研究沈从文;与英国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研究土家语。接受了美国金介甫、法国曹西蕾及国内众多一流学者的访问、交流。
本学科利用自身学术、智力优势,服务武陵山区社会文化发展,近5年来,在三个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成绩,具体表现在:
①文化事业:主持、参与吉首市城市品牌的建设、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划、民族语言的研究与保护、濒危方言抢救、深化苗语-汉语、土家语-汉语双语教学、发行《揭秘湘西》、《湘西读本》等文化普及读物,通过这些研究及活动,提升了城市文化精神,挖掘、整理、保护了民族文化遗产;
②文化产业:打造湘西本土民族民间旅游文化精品《魅力湘西》等文化创意产业,重新整合、提炼和传播了湘西文化,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范本。《魅力湘西》已列入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 “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成为全国文化品牌30强。
③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湘西乡村旅游规划》等研究成果直接被湘西州政府、吉首市政府、张家界市政府采纳,为湘西州、吉首市城市规划、旅游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决策依据。
本学科在基础性经典研究、地方性特色研究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在整个大湘西地区形成了巨大的文化辐射量,成为引领大湘西文化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①《沈从文全集》——基础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基础性经典性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说文解字》研究、《诗经》研究、李白研究、乐府诗研究、晚清遗民文学研究、现代和后现代文论研究等。这些研究注重厚重的传统与当代学术前沿相结合,其中标志性成果是《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这是目前为止最完善的一套沈从文作品集,在整个沈从文研究领域具有国际性、权威性、经典性的地位。
②民族语言研究、刘永济研究、里耶秦简研究——特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土家语、苗语为本学科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威廉希尔williamhill所藏刘永济未刊手稿,为本学科的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里耶秦简研究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学科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瞿建慧教授的《湘语辰溆片语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吕华明教授的《刘永济<南史提钩>校注》(湖南人民出版社)、王焕林教授的《里耶秦简校诂》(中国文联出版社)堪称代表(其中,两部著作曾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③《魅力湘西》——产学研结合的标志性成果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成果主要体现在文化创意产业、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划、民族语言的研究与保护、濒危方言抢救等领域,注重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具体的带动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现实力量,其中标志性成果为《魅力湘西》文化旅游项目(张建永教授主持)。该项目影响重大,已获得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旅游演出类”前35强等荣誉,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学科优势
①民族地域性优势 因地制宜,以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独特的语言、文化、文学为研究对象,着力研究其历史渊源、演变轨迹、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以此丰富和发展学科内涵。经过数十年的积淀,在民族语言研究、民族民间文艺研究、民族影像研究、里耶秦简研究、语言接触与变异研究等领域成果丰富、特色鲜明。
②实践应用性优势在文化事业方面,民间文艺与乡土美学研究为文艺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提供了具体的思路与方案;民族语言研究为国家语言地图的绘制、濒危语言的抢救与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里耶秦简研究为湘西文明史的重写提供了新的参考。在文化产业方面,“魅力湘西”等文化旅游项目,整合、提升了民族文化资源,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成果实践应用性突出,被国家、省、州等多级政府部门采纳,成为制定经济、文化发展方针与政策的重要依据。
③交叉互补性优势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既注重与哲学、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等一级学科的跨学科对话,也注重二级学科之间的融汇与贯通,交叉互补性显著。艺术思维哲学、话语理论、艺术人类学、乐府诗文音乐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即是这方面的具体代表,得到了学界的认可。